【内容摘要】随着计算机遍及千家万户,接触网络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它一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负面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健康的构建。
关键词:网络 心理健康
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互联网以其信息的巨大与广泛已深入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对网络充满热情、渴望被认同的青少年学生。据统计,目前我国上网人数相当多,其中绝大多数是青少年。①对永顺县第三中学学生运用互联网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已占上网人数的半数以上,学生上网用户中,男生略多,占56.6%;调查还显示,父母学历越高,其子女用户比例越高。电脑网络已成为中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正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影响着当代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发展产生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影响。
一、关于心理健康
要研究网络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近些年才引进的一个新概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即能够使人们所具备的全部心理潜能都得到充分发挥的理想状态。②有学者提出了较为具体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七个方面:第一,智力发展正常;第二,情感反应适度;第三,意志品质健全;第四,人格统一完全;第五,自我意识正确;第六,人际关系协调;第七,社会适应良好。
二、网络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构建
(1)网络有助于中学生增广知识、促进智力的发展。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计算机网络帮助中学生更快地感知、评价和对外部刺激(数据、问题或事件)作出反应。网络还帮助学生思考、推理、记忆、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网络教育使学生区别筛选重要的信息,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网络的形象化图文和数据,使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我曾对永顺县第三中学学生调查他们对体育新闻、法律知识、世界风光、社会大事件、生活常识等知识的来源,结果发现大部分来源于上网看到的。
(2)网络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正确意识自我。
(3)网络有利于学生保持情绪乐观、心境良好。在色彩斑斓的网络界面上,欣赏图片、听听音乐,学生的一些情绪和精神上的压力可暂时得到排解。网络还可以负担我们人脑感到繁复、疲倦、消耗性大的劳作,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感到更经济更便利。
(4)网络有利于中学生感受、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许多优良传统文化的古国,在网络中有许经历史沉淀后的典故,一些优秀的故事、动画片、电影让中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视觉中受到正气、刚强、朴素等精神的熏陶,感受并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精神。
三、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事物总是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具有冲动、好奇、自控力差等心理特点,中学生长时间与网络相处,极易形成负面效应。网络不可避免地给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新的严峻挑战。
(1)色情网络,侵蚀学生道德观念。
中学时期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时期,对于性的认识是在朦胧、无知而又充满神秘感的阶段,所以,当他们在网上寻找时,打开一幅幅令人心跳的图像将对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不能自拔,做出违反道德、伦理的一些越轨行为。
(2)网络游戏,磨灭着中学生的意志品质。
很多孩子一旦接触网络游戏,就被里面迫真的场景、曲折的情节、刺激的画面所吸引,花大量的时间去。“寻宝”。去“升级”,以至于发展到骗钱、偷钱、逃学,而在学业方面越来越跟不上,越来越厌学,形成恶性循环,磨灭着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我们也曾看到过不少一些关于中学生上网猝死网吧的报道。沉溺网络游戏非常不利于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生成。
(3)沉迷网络,封闭学生人际交往。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中学生通过互联网可以跨越地域的限制,在网络上进行收发电子邮件、qq聊天、微信、快手等,这扩大了中学生的人际交往的领域,从表面上看,中学生通过网络好像增强了与人的交往,但是,这种社会化是虚拟的、脆弱的。因为网络具有虚拟性,这种社会化只能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机器的阻隔,中学生在网上交友具有一定的匿名性,他们很少是用心深交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只要有时间,就会泡在网上,甚至牺牲上课和休息时间。而和网上的人交往而大大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如果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沟通和交往,长期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这导致中学生孤独不安、情绪低落、冷漠不合群、紧张焦虑、责任感缺乏,使个人心理发育越来越封闭,形成人格畸变,甚至误入歧途。而且长时间上网容易使人产生社会隔离感和沮丧、孤僻、悲观等心理障碍;同时还会造成视力下降、颈椎病和肠胃病等可见,这种现实生活社会化严重不足必然弱化了现实交往中的独立人格,从而影响中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4)迷恋网络,造成学生双重人格。
人们一般采用语言和书面两种交流方式,这两种交流方式都具备确定性,即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意识到交流的对象,能直接形成自己的情感倾向,通过交流给对方留下印象,并影响以后的交往。也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因此人们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他人交往。相反互联网为使用者构成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虚拟的空间,其无中心感与非真实化使的现实世界中道德规范在其中并不能一如既往地发生作用。在网络中学生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男的扮女的,女的演男的,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从而导致“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泛滥,带来了责任感的缺失。他们可以不计后果地展示自己内心的隐私和黑暗,追求宣泄与解脱,久而久之,一些人在网络中成了一个虚拟的自己,这个虚拟的人物也许柔情万种,也许可怜之至,也许至刚至强,从而满足了这些人猎奇或实现一些想法的愿望,甚至有人纯粹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 体现了人性中极不道德的、肮脏的一面,这就使现实中真实的人与网络中虚拟的人无法重合,不能相互印证,从而导致双重人格。网络双重人格不利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因为这种人格的裂变将直接导致某种心理偏差,如社交恐惧、否定和逃避现实等。
由此可见,网络沉溺可能障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乃至犯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关注。因此,教育者要树立网络意识,社会、学校、家庭必须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策略,处理好网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四、充分利用网络架构学生的健康心理
(1)开展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学校实际,最好开展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中学生的网络心理问题。学校在进行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开展网络伦理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让学生学会正确适应网络与现实的各种关系。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我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由彭维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教师。
(2)利用网络平台引领学生健康心理的生成。
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它既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也可以避免直接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尴尬局面,开辟了一个开阔的思想沟通、道德行为引导、心理指导等等的网络教育环境,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3)加强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
学生受认知水平、审美能力、社会实践等因素的影响,还不能准确判别一些事物的美与丑,学校、教师、家庭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引导他们对于大量的网络信息持扬弃的态度,提高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能力、抗诱惑能力;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学习品质,增加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提高道德评判水平,养成道德自律。
(作者/罗丕海)
注: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协会“十三五”规划课题《网络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xjkx20b388
(一审:龙晓龙 二审:刘乐 三审:鲁红)